当前位置> 常山生活网 > 教育 >

从复旦附中到北大,分享成长学习心得

来源:常山信息港 发表时间:2021-01-28 19:18

  他小学就读于日晖新村小学,初中就读于徐汇中学,高中就读于复旦附中,现正在北京大学力学专业读大一。一路就读公办学校的他,初高中期间从未上过辅导班,纯靠课内学习内容!复旦附中的老师评价他“综合素质优秀”。

  他就是上海升学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郎青林同学。

  郎青林就读小学、初中时,没有学过竞赛,初入复旦附中,看到身边的同学大多竞赛加持,会很多他不会的东西,也曾感到自愧不如,但他依靠扎实学习来追赶。“我深知自己斤两,所以对待学习这事丝毫不敢怠慢。”在高手如云的环境下,他的成绩稳定在年级组前列。

  回顾自己这些年的学习经历,郎青林觉得自己之所以能顺利考入北大,与家庭的影响、复旦附中的影响和一些好的学习习惯这三方面因素分不开。

  日前,郎青林回到母校复旦附中,在家长会上分享了他的成长和学习心得,上海升学独家发布,以下是郎青林在家长会上的发言整理,让我们一起了解他的家庭和学校,是怎样把他一步步培养成才吧!

  家庭篇

  图为郎青林和爷爷、爸爸合影

  爸爸:以身作则,活到老学到老

  我爸爸的管教方法比较奇特。他经常叫我不要太看重考试、分数,觉得长本领学知识才是学习的初心。也因此,他特别强调“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并且以身作则:

  他从我初中开始就坚持学英语,每天早上坚持听 BBC 6分钟英语听力,还在学习强国上学习区块链的网课,听南大的英语写作课,最近正在看北大的宏观经济的网课……这个示范和带动效应是真的很强。

  我最佩服的一点,是他坚持长跑。上海马拉松几乎年年去,虽然跑得不快,但坚持完赛。这几个月我在北京的时候,他几乎每个周末都沿着滨江跑步,从徐浦大桥一直打卡到杨浦大桥,拍照发在我们家群里,我猜想估计有点激励我的意思。

  他以前说过他想表达一个理念:人生就像马拉松,跑在我前面的望不到头,跑在我后面的也是望不到尾。引申到学习领域,就是山外有山,不管水平如何,努力即可,心态要好。

  这个理念在激烈竞争的当下对我保持好的心态有挺大作用。我没跑过马拉松,我爸也不让我跑,说我还没到火候。但是我爸周末经常带我去滨江跑步,尤其是疫情期间,记得那时几乎把浦西浦东的开放的滨江段都遍历了。这对于我放松心态(和保持健康)也有很大帮助。我在跑步中长进的耐力和韧劲,在持久战的高三也受用。

  受我爸影响,我的娱乐方式主要就是运动。从初中开始,就带我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乒乓、羽毛球、篮球、足球、跑步轮换着来,久而久之,我就拾起了对运动的兴趣,运动成了我调节学习的一大法宝。

  妈妈:从不对学习立要求

  我妈相对于我爸,还会问点学习,但没有立过要求,不强加什么期望。在强基结果没出的时候,我自己觉得清北比较危险,我妈还说,希望我留在上海读复交离家近,给我减轻压力。而且,每当我妈要关心成绩,我爸总会非常不屑,加以阻挠。

  因为我妈是医生,所以相对于学习,主要关心我冷暖、健康、营养均衡的多,十分体贴。

  爷爷:文字激励、精神导师

  最后要介绍一下我们家总管教育的“精神导师”——我爷爷了。我爷爷以前是高中校长,对教育很重视。但他不过问具体的细节,一如既往地,也全家口径一致地:让我全听学校的、全听老师的。我爷爷对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文章上:

  初中时,我爷爷参观金华的诸葛八卦村,对《诫子书》一文印象深刻,回来就写成书法赠给我,给我讲解。现在这份诫子书还贴在我书桌背面墙上,疫情期间我就是坐在它下面学习奋斗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这些警句都在提醒我戒骄戒躁,扎实求学。

  当我刚上复附时,他写了一首现代诗,题目正是当年(2017年)的中考作文题——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大意是,复旦附中是一片沃土,我这颗种子埋在了复旦附中的沃土里,定能茁壮成长,激励我好好融入新环境。

  当得知我考上大学,他又作为惯例地,写了一篇文章。这里我想引用其中的两段文字:

  回顾你的学习里程,从小学、初中、高中,整整经历了12年。我最看好的是你的学习态度。用一句古诗概括和比喻就是:“泉眼无声惜细流”。泉眼,隐于山林间、不显露、不张扬;无声,谦虚、谨慎、低调;惜,珍惜时间、勤奋努力;细流,有韧劲、长久流淌、涓涓细流!涓涓细流,天长日远,日积月累,就能造就沃野千里啊!

  还记得吧,三年前你考上复旦附中时,我对你估计:“不要期望还像初中时总能前几名,这里是更优秀少年聚集,你能达到中等水平就很好了”。事实上是因为你具有“泉眼无声惜细流”好的学习品质,又在高中赢得了上等名次。这也是你能考上北大的根本所在。希望你到北大后继续发扬“泉眼天声惜细流”的好品质、好精神!

  他对我的核心寄望“泉眼无声惜细流”,现在正是我的微信和qq签名,我也希望能够在大学一直保持。

  复旦附中篇

  尽心完成课内学习

  我爸妈最常说的一句,也是为数不多的一句有关学习的话:都听老师的。家庭之外,对我影响更大的就是复旦附中。

  根据控制变量法,我没在外面上过课,我所学的知识的唯一来源是附中教的,因此,我能取得不错的成绩,纯粹是拜附中之赐。每次上课,我都会努力紧跟老师,争取凡是讲过的都不遗漏,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保质保量完成,从不糊弄。

  所以,虽然我不在外面上课,也不给自己找加餐,但是我把省下的精力都用来吃透学校里的内容,也能学会学好,何乐不为。

  学习方面,不仅在复旦附中“吃得饱”,老师更是提供了很多帮助。据我观察,学习好的同学,他们的问题也多,可见勤答疑是一大法宝。

  我们向老师请教,老师总是特别乐于解答。比如我们刚下英语课,就把胡艳老师团团围住问问题;晚自习,物理办公室许方杰老师总是走得最晚,总能找到他答疑;我在物理办公室,几次看到同学找沈硕老师请教调整学习状态的方法;高三时,我们排着队找陈晓蕾老师讲评作文,轮到我的时候,发现陈老师饭也没来得及吃……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复旦附中最主要培养了我自主学习能力。无论是“红与黑”(《中华古诗文》校本教材的昵称)的自主学习,还是依靠自觉的作业模式,少了一份被催作业的逼仄,就多了一份自我驱动的自主性。而这自主性可能就是学习的魅力之源吧。在这里学与其说是一样必须完成的任务,倒更像一种有意识地自我提高的修为了。

  这里想特别说说印象较为深刻的语文课堂:高一、高二的时候,语文课上总会拓展出去很多深刻的内容,至少对我来说深刻得比数学难懂。而且直到高二快要结束,都没接触过高考模式的卷子。

  我曾疑惑语文组“竹杖芒鞋轻胜马”的笃定从哪里来,到了高三答案就浮现了:由于前两年浸润在超越高考的更深刻的内容里,附中学生们的思想的层次的确不一样。

  这从同学们的范文中我也深有体会:乌合之众、平庸之恶、娱乐至死、西西弗斯 ……这些概念被同学们在作文中娴熟地运用,并且讲得还挺在理,而非生活在树上。每当看范文,看到同学写出深刻的、我自己绝对想不到的观点,就感到十分佩服。而这都是来自高一高二积累的成果吧!

  精彩丰富的课余生活

  在附中的课余生活是有魅力的。

  坊间传闻复附是最像大学的高中,我觉得既是指先前说的自主性强,又是课余生活极其丰富。以我自己为例,我是个非竞赛生,这意味着我能分配出较多的时间来体验各领域的事情,因此我高一高二的定调就是广泛尝试,高三全力学习。

  高一时,我主要参加了科创大赛和FRC,高二时主要参加了学生会工作,此外体育校队、非高联的学科竞赛(时政大赛、地球小博士等)、班级工作等穿插其间,活动的覆盖率还是蛮高的。但是比起沉潜其中的同学,我也只算是浅尝辄止,毕竟定调就是广泛尝试嘛。这些事情的魅力在于,能在实践中学到超越考试的本领,仿佛暂时跳出了一个读书郎的角色。

  比如参加FRC的经历最令我难忘:FRC是一项美国的机器人比赛,我高一时加入了我校6907机器人校队。虽然名叫机器人,但不止于搭建机器人,它更像运营一家公司,包括了拉赞助、搞外联、去别的学校宣讲、写公众号做宣传……刚进时甚至一度认为这不是我们作为学生能/应该做的事。事实证明这是妄自菲薄了。这些都是附中的学生一手操办,而非依赖老师。同样的,加入学生会之前,我也很难想象精彩的文化节闭幕式竟是由高二的学生组织。因为我参加的比较浅,能力有多大提高说不上,但是大开眼界却是实实在在的。

  学习习惯篇

  高三毕业考,黄荣华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是有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和“居高身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思考。放在这里也很贴切。复附优美的学习环境和对我们关爱倍至的老师源源不断地送来好风。但是不主动伸出兜风的翅膀,也是不行的。我想借这个机会分享几个我觉得不错的学习习惯。

  | 第一个是“抱团取暖”

  可以找一些小伙伴建立,学习互助组织,相互督促,并且让学习变得有趣。

  比如,网课期间,我和一些同学们,自发组建了政治和作文的合作群。其中有每日一题活动,就是我们轮流出题,查缺补漏。有问题就扔群里,互相答疑。

  又比如,在考试前的晚自习课间,三五好友就互相抽背默写内容,或者互出理解性默写的题,在娱乐中实现复习的效果。

  | 第二个是“重点突破”

  建议找到自己薄弱之处,然后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比如我的语文是一个短板,所以我高三就启动了一个语文作文素材积累计划,就是拿活页纸,一旦看到范文里的好素材,或者突然想到什么好素材,就分门别类记录下来。这给复习提供了很大方便。

  | 第三个是“设定计划”

  设定一个计划能够让做事更有执行力。

  比如现在已是寒假,我当时寒暑假,就会做作业计划表。我会把作业分为每日包、周末包。

  每日包就是每天打卡,包括要背的东西,比如背单词、背词组、背素材、背文言实词等,还有长期的作业,比如数学一天几页,物理一天几页之类。

  周末包就是休息一下,除了要背的东西不能停,一般我会放一些一次性的任务,比如写一篇文章。科目安排上,我一般上午数学、物理,下午英语、语文,把理性思考放在比较清醒的时候。我还会在桌子上放一个定时器,每隔40分钟休息,喝水、活动,调节一下。事实证明,进度条还是走得挺顺利的,往往离假期结束还有一周的时候,大多任务都陆续结了,这比匆忙赶作业更加游刃有余。

  除了寒暑假,我高三还上线了持久性背书计划。因为背诵的特点就是要天天来。我把所有要背的东西放在一个文件夹里,我的常驻组合是默写范围、英语词组、作文素材、还有朱浩真老师的西方文化人材料。每天早上背完写日期,并且确保有一定的重叠,加强记忆。比如今天背1234,明天就是2345,后天3456……这个方法源自胡艳老师推荐,好像背后是有科学规律的,亲测有效。

返回顶部

2010-2019 常山信息港 www.cscatv.com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郑重声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vvv6666iii@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