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作为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世代继承着朱元璋的行政手段,使明朝延续了两百余年之久,可见其在政治上的深谋远虑。
在朱元璋在位的几十年间,针对中央的权力分配以及民生的保障都采取了许多手段,无论哪个方面都是经过了反复的尝试而寻找出的道路,从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在治国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品格。
而朱元璋是暴君还是明君?其实从他建立明朝之后的行政手段,就可窥一二。
一、以民为本
1、以身作则、禁止铺张
朱元璋在元朝的压迫之下,从贫苦百姓走上了统治者之位,因此他深知生活的艰辛以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以身作则,即使对自己严苛也要为百姓的生活忧虑。
《明史》记载:"乾清宫御床,若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朱元璋的床与寻常人家无异,很难看出那是一位统治者的床。除此之外,他宫中的装饰都不饰金,以免劳民伤财。正如他所说:"珠玉非宝,节约是宝"。
朱元璋不仅自身节俭,更是要求明朝宫廷上下都遵循节俭之风。除节日外举国之内不允许举办大型活动,奢靡浪费之事是朱元璋最不能容忍的。因此朱元璋在位时对贪官的惩治最为严格。
朱元璋常告诫各地方官吏:"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尔等宜戒之"。又在颁布的《醒贪简要录》中规定:"官吏贪赃六十两以上的枭首示众、剥皮楦草。"明初刚历经战争不久,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
因此朱元璋体恤百姓的不易,用自己的节俭和对官员的约束来帮助促进民间的发展,使百姓的生活能够尽快有所缓和。
2、照顾百姓日常所需
为了能够使百姓能够更加生活的井井有条以及便于管理,朱元璋建立了里甲制度,即以一百一十户家庭组成一个里。在其中选择十家作为里长,其余的一百户则为甲,将每一户统计成册,由里长负责手中十户的日常需求分配。
又创造了鱼鳞册,将每一户人家所拥有的土地全部标注出来,按照不同范围缴纳不同的税额。这样一来,明朝的百姓能够有组织性的生活,有问题也可以及时向上反馈,不会再向从前那样杂乱无章。
百姓若有什么困难,朝廷也会尽量帮助。尤其是对待年长的人,朱元璋则更加敬重。《明太祖实录》中记载对老年人的照顾:"八十以上者,酒三斗,肉五斤;九十以上者,加帛一
趸
"。
除了经常赠送日常所需之外,还特意建立了养济院、漏泽园等安排老年人居住。朱元璋对于老年人的重视由此可见,所以明朝在此后的百年间都始终遵守着对年长之人的照顾政策。
二、对军事司法的高要求
1、亲自编撰律法
朱元璋不仅对民生极为重视,还亲自设立了《大诰》以及颁布《大明律》来稳定明朝司法程序的运转。《大诰》中罗列了许多全国各地有关贪腐方面的案件,意在警告官吏们,要严于律己,不要像那些贪官污吏一样犯下过错。
因为他深知历朝历代都少不了贪赃枉法的官吏,为了让明朝能够长远发展下去,必须以有效的方式来束缚他们,才能确保他们在以后仍然能尽心尽力的为朝廷效力。
为了让官吏意识到贪腐的恶劣性,朱元璋处决了许多不法贪官。贪腐现象也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虽然《大诰》之中也有关于百姓犯罪的
律法
,但是百姓犯罪朱元璋用《大诰》判刑的不多,仅以此来告诫百姓而已,毕竟他还是真正为百姓着想。
而且朱元璋还下令,只要百姓家里有《大诰》书本,假使犯错也可以减刑一等,会背诵《大诰》者,还会给予更多的奖励甚至赐予更高的职务。因此《大诰》的修撰使明朝官员之间的风气在洪武时期呈现出清正廉洁的景象。
2、对军队严格管理
朱元璋除了在法律上严苛规定之外,对于军队的管理也从不忽视。朝廷的稳定发展离不开纪律严明的军队。《明史》中记载,朱元璋曾说:"兴国之本,在于强兵足食""起王兴伯,莫不由此",朱元璋一直以来都对军队极为重视。
即使是对于常年跟随自己的将领胡大海也绝不姑息。胡大海在前线打仗时,其子胡三舍在集庆城粮荒之时还公然用粮食酿酒。朱元璋毫不犹豫下令按律斩首,大怒道:"宁可胡大海反我,也不可坏我号令"。于是当即将胡三舍等人斩首,朱元璋严谨的态度令有功之臣的家属犯错也一视同仁。
除了严厉的态度,朱元璋还把中央的大都督府分解成左、中、右、前、后五个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着全国上下军队的管理与训练,由兵部负责掌管调兵的权力。不仅如此,还在各个地区建立了卫所制、军户制度。
朱元璋通过建立这一系列的军事手段将明朝的军队管理的井井有条,并且将军权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上。
所以洪武时期的明朝军队所向披靡,拥有强大的战斗力。朱元璋对明朝司法程序以及军事上的严格管控,使明朝初期的朝野内外井然有序。人人都畏惧朱元璋的严苛制度,不敢出丝毫差错,尽忠职守地完成自己的职责。
三、构建全国的知识体系
1、推崇儒学文化
在贫困中成长的朱元璋明白读书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明太祖宝训》中记载:"本于心者,道德仁义,其用为无穷;由乎法者,权谋术数,其用盖有时而穷。"在朱元璋看来,文化知识是比法律更加值得重视的事情。
因此在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以太牢之礼在国子监祭拜孔子,还派遣特使邀请孔子的后人孔克坚入京。赏赐给他良田、房屋,以及每月二十石米。孔氏子孙从此开始世袭官职,且都可以受到特殊的礼遇。
朱元璋将祭祀孔子设立为制度世代延续,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推崇。一时之间儒学之风在明朝盛行,《四书》《五经》等著作更是当时读书人的必学书目。
朱元璋大力促进儒学的发展,在全国各地区都建立官办的儒学机构,并且任用了大批士人进行儒学的教学工作。尤其是在科举考试时,都要以《四书》《五经》的内容为主从中拟出考题。又将儒学经典内容编撰成册,供全国上下学习。
朱元璋对儒学的推崇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拿起书本潜心学习,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这对明朝的文学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选拔有才学的官员
朱元璋在带动了全国上下对儒学的系统学习之后,又着眼于以何种方式来选择可用之材。因此在选拔官员的方式上也有过多次的改变。
起初朱元璋认为延续传统的科举取士是可行的方法,然而在数年的实践之后发现,通过科举所选拔出的人员能力与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这些人大多是缺乏经验的年轻人,只会书本上的知识,无法活学活用,与他所设想的能够具有实际才干的官员有很大差距。
由于科举取士结果的不尽人意,朱元璋决定暂时取消科举取士制度,启用举荐取士。
尽管举荐选拔人才的方式更加精准,但久而久之被推举出的士人能力愈发下降。并且许多朝中官员会举荐自己的亲族入朝为官,被举荐的人员可能还会与朝中官员相互勾结,用举荐的方法也不是长久之计。
因此朱元璋又认为科举考试仍然是选拔人才的良策。但朱元璋在之前的基础上并没有立即开展科举取士,而是在对适龄的学子充分进行基础教育之后,再开展科举考试。
建立国子监后,朱元璋下令让"俊秀通文义者"进入国子监学习。同时在全国的州县设立官学,为全国的学子铺就了一条求学之路。此后,越来越多的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脱颖而出,进入朝廷效力。
朱元璋在选拔官员的方式上虽然几经波折、反复思索。但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明朝的道路。朱元璋在各方面的把控得益于其幼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哪些方面应该足够重视。
对民生的重视、对老年人生活的优待,以及对官员的压制,都是朱元璋在保证明朝平稳运行下使用的手段。其内容都是使明朝越发强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