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从明朝的版图上看出,明朝没有将西域变成自己的疆土。众所周知,西域从汉朝的时候起就已经成为了华夏的土地,在之后的多个朝代中,中原各国始终都将西域这一大片肥沃的土地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在华夏历史上,明朝是军事水平最强的一个朝代,然而就是这么出色的明朝却没有吞并西域这一块富饶的土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1.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钱
无论干什么都需要花钱,而明朝的资金却严重不足!
因为朱元璋推行重农抑商的改革,使明朝只能凭借农业税和盐税这些来获取收入了,而朱元璋却对封建王朝有种有重大贡献的商业税选择了丑拒。
这就导致明朝压根没有多少税收,因此在帝国想要开疆拓土的时候就没有什么资本。即使明朝迅速地实行如大量印钞票的货币改革政策,但由于钞票滥发造成通货膨胀,就迅速导致破产了。
从明朝创办开始到1571年的隆庆开关这段时间中,明朝都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这样对外贸易就无法展开了。
只有长城以内3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才能够征收农业税,而且还受到明朝皇亲以及自然灾害的干扰,因此收到的农业税就越来越少了。
没有钱就无法供养部队,那还怎么去参加世界型大赛?
朱元璋当老大的时候,通过亦农亦兵的卫所制暂时将士兵的问题暂时解决了,
在朱元璋时期,军阀混战,军阀混战,暂时解决了军队问题。守卫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而且可以向朝廷交粮,朱元璋欣喜地说:“朕不用花一粒米就可以让百万人马活下去了。”
然而这种制度也只能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罢了,想要打反攻肯定是不可能的。而且后来腐败越来越严重,因此在朱棣驾崩以后这种卫所制度也就不复存在了。
如果按卫所制度展开单打的话,那绝对是不切实际的,于是到了草原和西北荒原这些不适合耕种的地方后,卫所制度肯定无法长久,而与之相对的是,羁縻统治倒算经济相对实惠的了。
2.没有人
身为古典帝国的明朝和任何古典帝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没有多少人口。
即使在明朝初期的时候,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美洲时将土豆和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了菲律宾,然后传给了我们。
然而这些高产作物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始终都没有大面积推广,这就导致明朝无法供养更多的人口,人口一直无法大规模增长。
到明末清初的时候,长城以内的人口加起来才不过1.5亿罢了,可以说明朝也就供养这些人口了。
而在此之前,人口最多也不过只有几千万罢了。
参战所需的人数不光需要普通家庭提供所谓的兵员,更需要大量家庭为其提供后勤补给等各种需求。
一般来说,一名士兵最少需要25个普通家庭来保证后勤供应,这意味着明朝为了在西北维持十万人的军队,至少得牺牲250万个家庭的资源。明代早期,按5千万人口计算,人口仅超过1百万,也就是说,1/5甚至1/4的家庭将被用在西北边陲。
需要注意一点,在1571年隆庆开关以前,明朝和北边的草原部落始终都进行着大赛,而且东边的侵略狗也始终在骚扰,这就严重破坏了江南这块赋税重地。
于是就能够这样说,明朝凭借人口想要去攻打大西北是不现实的,何况打仗也不过只是一场常规赛而已,明朝还需要想着怎么去治理,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想着要移民,而中原地区本来就没有多少人口,还能迁往西北吗?
3.需求方面的问题。
之前的汉唐为何必须要将西域这片疆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呢?正是因为北方有强大的匈奴和突厥等部落存在,为了将他们这些强大的集团摆平,也为了避免让他们侮辱,因此将西域这块领土抢走肯定是非常关键的。有了这一块,就等于在这儿钉了个钉子,就相当于打中了游牧部落的要害,这样他们在北方就无法动弹了,起码不敢对汉唐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了。
然而明朝就不相同了,即使明朝的时候北方也有瓦剌和鞑靼等草原部落,然而他们对明朝没有造成实际上的威胁。也就是瓦剌也先当太师之时和达延汗掌权的时候对明朝造成了一定损伤,边疆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和平状态,于是对明朝而言,在西域安插钉子是没有必要的。
4.和丝绸之路有关
大西北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在汉唐时期,倘若他人掌握了这块疆域的话,那么就会严重影响汉唐的对外贸易。
而明朝时期的对外贸易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主要是在海上举行的。而西域不过是陆地上的丝绸之路,已经没有之前那么重要了。于是明王朝认为已经没有多少价值了,就不需要再将这块土地据为己有了。
不过,即使明朝没有将这块土地牢牢掌握在手中,然而其将历史上最完善的朝贡制度建立起来了,其他小公司和明朝的关系更融洽,对明朝构成的威胁也更小。所以,明朝也不必再采取军事胁迫的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