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灵山号称“黔南第一山”,足见其地位之高。“第一山”的名称与佛教历史有密切的联系。有说法是,清康熙十一年,有一位得道高僧‘赤松’,云游到此,当时这里叫“大罗岭”,见此地充满灵气,遂在此扎根下来,创建“弘福寺”,后来才得名“黔灵山”。但又有一种说法是来自于佛教盛行的宋朝。但不管如何,这座山跟佛教的姻缘可谓很深了。
进入公园大门就看到右手边的大山石上刻着“黔南第一山”五个大字,整座山体并不算高,有登山道也可以省事点坐缆车上下。
本来没打算上山,听说山上有个出名的佛寺,便还是决定上去看看。为节省体力,我选择了缆车上步行下山,缆车的车厢较小,单厢体只能坐两人,速度较慢,倒也让人悠哉悠哉地欣赏了一路山景。
上都高处,有一个亭子,可以俯瞰整个贵阳市区。第一次来贵阳,倒是惊讶于市内高楼大厦的密集程度,恍惚间感觉跟重庆的山城有点像。
据说山上散养着很多猕猴,可惜我这次没看到。山顶下来沿台阶步行大概10分钟就来到弘福寺,黔灵山的知名很大程度是因为弘福寺的存在。前面说过,有说法“黔南第一山”的得名就是源于赤松创建的弘福寺。1672年(清康熙11年)弘福寺在此开创,“弘福”二字乃“弘佛大愿,救人救世;福我众生,善始善终之意,赤松是为开山始祖,佛法为临济一系之正宗,乃禅门五宗之一。赤松圆寂后也是葬于弘福寺。
300多年过去,弘福寺至今仍香火鼎盛,门票也很良心,只需2元。寺庙内楼台亭阁,庄严肃穆,规模宏大。
正对大门是九龙浴佛石壁,经传释迦牟尼佛诞生时,九龙吐水为之沐浴。
弘福寺有三重建筑,大雄宝殿、观音殿、弥勒殿前,另配藏经楼、毗卢阁等。各殿阁朱墙碧瓦,恢宏巍峨,雕梁画栋,曲廊迂回,蔚为壮观。
弘福寺自创建之初就得到了当地官员和朝廷的大力支持,寺院和僧众非常富有,香火兴盛,有“金方丈,银知客”之说。赤松亲订《丛林清规八条》,定为十方丛林,依照佛教丛林规章,设“两序”,立“清规”、续“法派、挂单、传戒”,收集佛教经典,很快成为全黔寺庙之冠。乾隆以后,弘福寺进行了多次维修和重建,三门、观音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法堂等15座建筑一应俱全。
在大雄宝殿前面还有一个游戏功德的大石台,石台里面装的是清水,跟我们常见的投硬币做功德一样,池子里有三个净瓶,考验看你能在水中准确的将硬币投入进去。
出口处有一个财神殿,高大的“摇钱树”上挂满了许愿的红布条。
整个寺庙内佛韵悠悠,没有嘈杂的商业化因素,可以看到不少是本地人前来上香朝拜。
出了弘福寺后,沿着九曲径下山,沿途可以看到很多摩崖石刻,多与弘福寺有关。这是通往弘福寺的山道,康熙27年(1688年)开辟成径。九曲径是依山势筑石而成,共有台阶383,十数步一折,数十步一曲,经九道险峻的“之”字拐,始达弘福寺山门,故称“九曲”石径通幽。沿途绿荫夹道,云雾缭绕,有“古佛洞”、“吹螺壁”、“响石洞”、“杨柳井”、“洗钵池”、“翠竹龙潭”等自然奇观,又有“第一山”、“黔灵胜景”、“多行好事,广积阴功”、“虎”等历代名家摩崖石刻和“亭”、“灵官亭”、“一泉亭”等人文景观,不时还有猕猴于路旁乞食。
弘福寺是贵阳最有名的佛教寺院,素以祈福灵验著称,有“贵州首刹”之称。寺内的摩岩石刻、徐霞客游过的古佛洞、历代长老塔林等古代遗迹,值得细细品味。再加上整体环境清幽,交通方便,也成为游客来贵阳旅游最爱的打卡地之一。黔灵山上更是一步一风景,也是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地方。
没想到,在黔灵山也藏着一片银杏林,黄叶飞舞,让人心情大好。而在山脚的空地上,很多市民正在锻炼,有打球的,有跳舞的,热闹不已。
公园中还有一方黔灵湖,虽是人工湖,但景色宜人,跟山石之景融为一体
现在黔灵山作为公园向市民游客开放,门票仅需2.5元,交通方便,游客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