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医养生的热度持续不减,可养生的要领到底是什么,不少人仍然说不清楚、弄不明白。其实,中医养生不是几个方子、几味中药、几个穴位那么简单,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可归结为6个字:顺、静、修、调、补、固,真正领会并做到这几点,你将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顺”:养生跟着季节走。古人认为,人身体的变化与四季轮回是一致的,因此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须与季节相适宜。《黄帝内经》说“顺天时地利”,这里的“时”指的是四时阴阳,具体说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季的养生要符合生、长、收、藏的特点:春天万物生发,要养肝、养阳;夏天是生长时节,主养心,晚睡早起,少斗气发怒,仲夏季节又热又湿,要注意养脾、化湿;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要养肺、养阴,早卧早起,情绪须安宁;冬天讲究养藏、养肾、养阴,要多晒太阳,早睡晚起。
“静”:让身心安静下来。现代人喜欢生活得热热闹闹,将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生怕孤独和寂寞。其实,这种浮躁的生活对健康极为不利。“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黄帝内经》的说法,说的就是人如果安静下来,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别是“气”的消耗,做到身体“节能”,这样才能预防疾病、健康养生、益寿延年。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妨把生活节奏放慢,采取静坐、闭目的方式来静养身、慢养心。
“修”:修身行善烦恼少。《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其实说的是,平时积德行善、豁达大度的人,就能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能减少很多烦恼,其心情是愉悦的。可见,修身养性、宽以待人、淡泊名利的人,自己收获的是健康、快乐和长寿。
“调”:保健调理深呼吸。生活中,人难免会出现营养失衡、病痛来袭等情况,这时就应该调养了,并根据四季的变化调养精神意志,调养七情六欲。笔者建议,平时多做深长、缓慢、均匀的呼吸,以练习“丹田息”为手段,通过意念把气送到下丹田气海的位置,然后再把气慢慢呼出来,达到保健、调理的养生目的。
“补”:有补有泻最健康。古人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脏腑、气血,其原则有三:一是先应辨证,二是食补为先,三是补泻结合。滋补要因人而异,根据体质进行合适的食补。补气可喝鸡汤和吃鸡肉、鱼肉;补血可食大枣、猪肝、各种红肉;滋阴可吃鸭肉、海参、甲鱼;养阳可吃牛肉、羊肉、驴肉、韭菜。春天养肝脏,应多摄入豆芽、豆苗、草莓、菠萝等蔬果,少吃香椿、香菜以防过敏;夏天去心火,应多摄入带苦味的瓜类以及豆类;秋天润心肺,应多摄入水果、坚果以及百合、莲藕;冬天需养藏,应多摄入山药、土豆、红薯、萝卜等根茎类食物。同时,养生要补泻结合,不能一味地补。因此,夏天要吃绿豆排毒,秋天要吃萝卜润燥,冬天要吃肉桂驱寒。
“固”:固精固气才固神。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固”,包括固精、固气、固神三方面。固精,就是要保护肾气,最重要的是节欲,并吃些养肾精的食物,肉类中以牛肉为好,还可吃山药、黄精、枸杞。固气,一要减少耗气,降低说话声音;二要多晒太阳,补充体内阳气;三要多做运动,增加有氧气体;四要注重食补,营养五脏六腑。固神,就要调养七情,不过喜、过怒、过思、过悲、过恐,情绪控制好了,身体才会少受伤害。
此外,睡眠是滋养五脏阳气之源,平时尽可能不要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