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命全周期,瞄准健康全过程。近年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对部队来说,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有助于提升军人健康水平,推动战斗力生成。我们邀请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门诊部主任仲立儒,同大家谈谈“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这个话题。
记者:什么是“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仲立儒:“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从胚胎到死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咨询和指导、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
记者:对军人来说,“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有哪些内容?
仲立儒: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躯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完好。对军人来说,健康的定义还包括岗位和遂行任务所需的体能、技能、智能、心理以及良好的应激适应能力和军事作业能力。军人健康管理是从改善和维护健康、提升军事作业效能角度进行的健康及危险因素监测、评估、服务干预、组织计划的活动和过程。一般来说,军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收集健康信息。军队医院、基层卫生机构可通过调查、健康体检、周期性健康检查、下部队巡诊等方法,收集个人和群体在生活环境、专业特点、个人行为、日常训练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健康危险因素,并建立全流程的、完整的健康档案。
二是健康风险因素评估。军队医院、基层卫生机构根据收集的个人和单位的健康信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行专业的量化评估,发现疾病、训练伤发生的可能性和规律,提出预防疾病、恢复健康的指导意见。
三是制定健康计划,实施健康指导。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健康档案数据,预估个人可能存在的疾病危险因素,制定改善个人健康的行动计划,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指导。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应根据官兵的年龄、专业特点,制定综合体检方案、综合保健方案、健康教育处方、饮食及运动处方等。
记者:对军人来说,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有哪些重要作用?
仲立儒:健康管理的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利用有限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对官兵来说,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主要是将官兵的全服役期纳入健康管理体系,全面监测、全程干预,指导官兵入伍选岗、训练规划、形体管理、营养调节、预防训练伤,帮助官兵养成个人健康习惯、提升训练成绩,助力部队战斗力建设。具体来说,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是为官兵选岗提供参考。入伍和军校招生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可以根据视力、听力、骨密度和心理素质,预测官兵更适合的岗位和专业。通过量“体”选岗的形式,提升军事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是警示风险,促进疾病防治。军队卫生机构通过官兵的定期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和数据库,分析慢性病、常见病的发生规律,及时对健康风险进行预警,指导官兵采取有效措施强健体魄,减轻病痛袭扰。
三是评估状态,指导训练演练。在部队阶段性训练、联训联演前,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健康体检报告和健康档案,分析官兵的身心状况。根据官兵的不同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官兵在遂行任务期间,医疗机构可以为官兵提供有效的健康支持、心理疏导等,帮助官兵预防疾病,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四是综合评定,推进职业规划。对官兵进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可以根据长期积累的健康档案数据,预测个体健康状况,为士兵考学提干、学兵选送、军士选晋、干部晋职晋衔及官兵退役等提供有效参考。
记者:您认为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各级医疗机构需要做哪些工作?
仲立儒: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各级医疗机构在创新健康管理模式、构建健康维护体系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健康管理制度机制,完善各级健康管理组织机构,形成沟通军队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的常态机制,促进信息共享、管理联动。加大健康管理科研和设施方面的经费投入。
二是强化风险评估。根据不同军兵种职业特点和慢性疾病风险,精准化设计健康管理实施标准,研制开发适合我军不同职业、不同类型军人的健康风险评估系统,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三是加强深度融合发展。充分依托地方优质医疗健康资源,密切协同合作,高标准、可持续实现军人“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
四是加大培养投入。贴近实战化发展定位,培养契合不同军兵种特点的专业健康管理人才。加大资金和健康装备投入,专业化做好军队健康管理工作。
五是建立健康档案。建立官兵从入伍到退役全过程的健康就诊信息数据库,定期总结、分析,全时、全方位监测官兵的健康状态,及时采取健康管理措施。
记者: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除了将官兵的全服役期纳入健康管理体系,还包括哪些方面?
仲立儒:强化应征青年及退伍官兵的健康管理,是官兵健康管理的拓展延伸。青少年健康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兵员素质的高低。有志于参军入伍、报考军校、飞行员的青少年,可针对自身的身体素质现状、意向专业标准,及时调整饮食习惯、课外活动时间等,有针对性地加强体质锻炼,确保体力智力全面发展。退伍官兵回归社会后仍要注重健康管理,继续保持作息规律、营养均衡、戒烟限酒、注重锻炼等好习惯;坚持定期体检,留存好体检报告,建立健康档案;及时关注自身身体变化、疾病隐患,遵医嘱做好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