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B站、河南卫视联合出品的综艺节目《舞千年》,将传统舞蹈与剧情综艺深度结合,穿越中国历史上四大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盛世,找寻古今最美乐舞。节目由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等中国顶级舞团演出,在豆瓣、B站分别取得8.7、9.9的高评分。一档小众的舞蹈类节目何以“破圈”获得年轻人的青睐?12月24日,节目研讨会邀请邀请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专家学者以及节目总导演对此展开讨论。
中国舞蹈家协会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指出,与音乐和美术、影视相比,舞蹈始终是处于小众的状态。“更多的时候它就是有自己的一个圈,这个圈有的时候是孤芳自赏,有的时候是自作多情,更多的时候还是自嗨的一个状态。”不过这种状态,到了2020年左右发生了变化,“舞蹈发展有了一种时尚感”。“有舞蹈家很自豪地说,他觉得自己非常幸福,赶上了好时代,因为自己创作的作品,有观众在追着看。这说明我们已经突破了专业圈,在向外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存在感。”为什么有这种变化?他指出:“是圈外的人开始帮我们破掉这个圈,逼着我们要往外走。”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副主编张延杰认为,《舞千年》之所以能透过这种形式“破圈”,核心在于B站作为年轻人社区,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B站《舞千年》制作人、总导演姜小巍表示,在过去一年,B站国风类视频的观众数量已经达到1.36亿,其中超过80%为18到24岁,“传统文化才是这个节目的内核,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在传统文化题材领域制作一档年轻用户喜欢的节目。”
那么,为什么选择舞蹈作为传统文化的切口?姜小巍说,是因为“我们发现这个行业的专家一点都不固步自封,而且很多专家他们想到很多问题,比我们还要先锋,他还想做更创新的事情——不论服饰、礼仪乃至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故事……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都被舞蹈家沉淀在作品之中。这些作品如果没有走入寻常百姓家,是很可惜的”。
《舞千年》对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做出了富有启发性的创新表达,节目没有采取传统的舞蹈pK竞技,而是用故事加24支舞蹈,开创了一种新型的文化剧情舞蹈综艺模式。用不同导演多元化的创作风格对抗审美疲劳,甚至借鉴了王家卫电影、老版《西游记》乃至科幻等不同影视风格。
这种故事加舞蹈的表达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舞蹈,姜小巍介绍,“我们把24支作品分为了四个导演去拍,这四个导演各自认领六个自己感兴趣的。你想把它拍成动画的或者其他什么,只要你觉得这是你想要表达给观众的,觉得最有意思的叙事方式就可以。我觉得对所有作品的创作,都可以一直去翻新和理解的,他可以做无数的版本出来,每个版本都可以有一部分人喜欢。”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师闫桢桢指出,这种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舞的呈现样式,将舞蹈这种感受性极强的艺术,嵌入到剧情故事这种现实感情支配的叙事逻辑里,运用镜头强化演员的情绪表达。不过,这些操作也存在难度和取舍,用镜头语言和具体化的叙事切入舞蹈整体,有可能减损《相和歌》这类厚重作品的美学空间。
比如,部分观众误以为古典舞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古代舞蹈,应当严格复原。对此,学术界的想法比普通观众更为开放。实际上,古典舞本身是当代创作,正如罗斌指出,“古典舞是一个开放的结构,融合的尝试,是很多形态的汇集。从艺术机理上,对经典舞蹈做改编完全是可以的,受众也应按当代创造的东西去接受它。”
今天我们的时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学,有一种朴素的、自发的“澎湃”之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雷博观察到:《舞千年》弹幕中有大量“美哭了”“刀死我了”这类强烈情感共鸣的表达,国风、国潮不只是一种表面符号的热潮,也包含更底层的精神涌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季芳芳认为,《舞千年》的“破圈”,要放在今天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来理解。在今天传统文化传播的生态环境中,平台在技术、社会和文化系统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连接了专家学者、专业舞蹈工作者、导演组、工作人员以及用户,也呼应了当下的国家政策。B站上观看《舞千年》的用户透过弹幕实时参与,构建了一个有趣的文化媒介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