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海霞)日前,经北京市人民当局允许,人民大礼堂、吴晗旧居、北京大学燕南园汗青建造群等429处建造物拟颁布发表为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含汗青修筑群),是指存在不一定爱惜价格,能够反映历史相貌与中央特征,未宣告为文物爱护单位,也未挂号为弗成移动文物的修筑物、营造物。或与须要汗青变乱、历史名流关系联,或具一定的记念或教诲含义,或于都市发展与建设史上具有定然代表性,或于某一行业发展史上存在代表性,或反映了汗青文化与民风传统,具备特守时代特征与地区特色,或反映了一定历史期间的修筑设计格调,或者建筑款式细部、设计理念等反映了一定的地区或民族的艺术特征与代价,大要在不一定地域内存在标记性或象征性,存在群体心理认同感,或许著名修筑师的代表作品,可能技俩、质料反映了一定汗青时代的工程技艺和科学妙技程度,大约建筑形体组合在不一守时代具有先进性,大概不一准期间具备未必社会影响力的标记性建造。
北京市第一批汗青修筑以具有一按时代特征与关切价值、承载了确实和绝对完整历史动态的建造为主。首要斥逐在西城、海淀、东城三区,会合浮现了北京作为国度京城雄厚的汗青遗存和建造物类型。其中焦点区273栋,表示了北京作为千年古都额外是明清及近古代以来丰硕的汗青内涵,是闪现古都风采及共与国发展汗青的建筑代表;海淀区146栋,首要鸠合在清华、北大校园内,汇合承载了近古代以来一多量知识份子求学报国的历史信息。另外另有10个,位于外围区与海淀以外。
从建筑功能上看,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造主要采集栖身建造、办公建筑、文化教训建筑、医疗修筑、商贸建筑、财富建造等,波及古板四合院、近当代人民修筑、近古代住宅等差距的建造类型,表现了北京多元的历史文化遗存。据了然,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造名单正在市筹算与人造成本委站点公示。
其他,北京市作为天下第一批汗青建筑爱护哄骗10个试点都市之一,更多的汗青修筑肯定工作正在有序推动历程中,未来将疏散实际,逐渐睁开对已颁布历史建造的关怀与活化垄断试点任务。
10个代表建筑介绍
①西四北二条59号
59号院位于西四北二条的西侧。59号院落为清朝年间建造,汗青上曾居住过末代天子溥仪、佟麟阁。
②吴晗新房
位于北京市西郊区金融街街道头发胡同1号。1号院建筑面积473.56平方米,1951年左右,吴晗作为北京市副市长,从清华大学迁来住在这里。该院为三进四合院,院内有游廊,内院、后院、外院古树尚存。
③东旧帘子胡同23号(施今墨诊所)
与其他东郊区、西城区的平房院相比最大的不同,东旧帘子胡同23号院内为两层的砖木结创立筑。目前,院内仍有住民憩息,占天空积为718平方米。
④金鱼池中区3号
在天坛街道金鱼池中区3号,有一座坐南朝北的独栋二层小楼,修筑作风为民国期间范例的中西式小楼。除了这座小楼,另有西打磨厂街213号院、育芳胡同5号院、北极阁3条22号等一批民国时代的建造,被列为历史修筑的范围,都属于有定然的汗青、文化代价的修筑。
⑤西打磨厂街213号院
据《北京四合院》记实,西打磨厂街213号院曾为山西晋商乔家票号盛德通总号地点地。
⑥育芳胡同5号
该院落位于东郊区东四街道育芳胡同,为徐世昌旧居之一。民国初年建造,二进院落,坐南朝北。
⑦陆宗舆新居
北极阁3条22号为陆宗舆旧居,陆宗舆1925年一度出任短暂参政院参政。1940年被汪兆铭伪国民当局聘为行政院参谋。据本地居民说,此处在民国时曾为协和医院宿舍。
⑧北京大学燕南园汗青建造群
燕南园因位于燕园的南部而得名,占地48亩,主要作为燕大外籍先生的住宅,依据其时全部中外先生住宅的编号措施,燕南园的住宅被定为51号到66号,这一编号从燕大到北大,不绝不有更换。
闻名汗青学家洪业、翦伯赞,数学家江泽涵,物理学家周培源、饶毓泰、褚圣麟,经济学家马寅初、陈岱孙,哲学家冯友兰、汤用彤、冯定,化学家张龙翔、黄子卿,语言学家王力、林焘,美学家朱光潜,生物学家沈同,文学家林庚,汗青地舆学家侯仁之,作家冰心与社会学家吴文藻配头等都曾生活在燕南园。
⑨清华大学照澜院历史建造群
这是清华园中糊口生涯最残破的新居群。照澜院位于清华大学西南处,是清华大学历史最久长的中央之一。照澜院又名南院,1920-1921年建,1947年据朱自清提议改为照澜院。由庄俊设计监造。包含甲、乙两种户型各10套,甲种为西式双拼单层外廊式住宅(丹顶洋房),乙种为中式三合院,建筑面积共3650平方米,可谓中西合璧。不少绅士都曾在照澜院安歇过,梅贻琦、戴志蹇、杨光弼等首先入住,赵元任、陈寅恪、张子高、马约翰、俞平伯、张申府、袁复礼等也相继安居于此。这里一直作为教职工的住宅,是清华劈头劈脸的教授室第群,是清华园中糊口生涯最残破的新居群。现今这些老院落良多是大杂院,或用作商号或办公。
⑩科源社区“特楼”
科源社区“特楼”也被称之为中关村“特楼”。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等39位两院院士、闻名科学家在此栖身。
“特楼”位于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北区的宿舍区,离别为科源社区13号楼、14号楼与15号楼,是整个科源社区的中心。三座楼团体朝南呈“ㄇ”分布处于科源社区轴线中心。
“特楼”作为科学家的旧居,在此憩息的可能是中国某个学科的奠定人,也可谓是中国当代科学事业的发源地,记录着中国的科学发展史,对祖国有宏壮供献。
新闻排行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