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宁出发,途经青海7市州、17县近3000公里的行程……6月20日至28日,30多位两岸媒体人感受如诗如画的大美青海,更感动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人民的勤劳坚韧。
此次是由全国台联组织的2019两岸记者青海行。6月底,正是湟鱼自青海湖北岸到南岸河流产卵的洄游季。在泉吉河畔,两岸记者目睹成千上万的湟鱼逆流而上,奋勇跃过一级级台阶。
据介绍,上个世纪60年代,人们大量捕捞,湟鱼成为濒危物种。多年前,青海省政府封湖育鱼,刚察县政府将沙柳河拦河坝改成21级台阶,以便鱼儿洄游。
台湾资深媒体人任以芳特别以湟鱼为题做了直播。她说,20年前她随家人到青海,对湟鱼有很深的印象。“湟鱼每年才长一两。当时我觉得生长那么慢,如果再吃它,说不定就灭绝了。这次听说当地政府不仅禁止捕杀,还为辅助湟鱼平顺产卵、繁衍子孙修建了层层渔梯。我很感动。”
果洛藏族自治州。意为“勇武的松耳石峰”的年保玉则,海拔5300多米,常年积雪。雪山之下,仙女湖澄澈如镜,满山坡的格桑花将草原点染得一片金黄。
镜头前,50岁的尼玛介绍,作为久治县1300多名护林员中的一员,他每天早上放完羊,就到自己负责的区域清理垃圾,巡视草场,防止有人私自采挖。左拥军是久治县索乎日麻乡党委书记,也是仙女湖的“湖长”。久治县副县长扎旦说,2018年4月年保玉则景区关停,并为每块土地、湖泊设立了生态保护员,动员全县力量,“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
同样在黄河源头,鄂陵湖和扎陵湖清澈如玉。台湾亚太新闻网记者梁昭玉感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当地政府愿意牺牲旅游业产值,也要永续保存生态环境资源,令人感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在海拔4610米的措日尕则山的顶峰,镌刻着“黄河源头”的牛头碑坚韧挺拔。另一侧,圆形的香港回归纪念碑,静静地傍立在鄂陵湖畔。这是1997年一批来自香港的青少年竖立的。大公文汇记者赵一存说,“饮水思源 心系家国”,作为一名香港记者,她深受感动。“在这里,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使命。”
两岸记者的最后一站是2010年遭受七级强震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从海拔3700米的当代山顶俯瞰玉树,扎曲河、巴曲河交错间,却是一座错落有致、生机勃勃的城市。玉树州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昂江多杰介绍,在高原种树不易,他们像养娃娃一样种树,近年来已种了70余万株苗木,成活率超过九成。
台湾TVBS电视台记者陈相如表示,想到在高原运送物资之艰难,玉树能如此快速地重建整个城市非常不容易。她更表示,相对来说,建筑硬体修建还简单。“和当地人深聊,发现经过大地震后他们更珍惜当下,对于山水天地充满尊敬,让我很敬佩。”
“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痛苦也是希望。”在抗震救灾纪念馆,这句话深深印在了中新社年轻记者王捷先的脑海里。“多难兴邦,美丽的新玉树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