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成为大别山区首个脱贫县后,不久前,河南新县又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2018年,36万人的新县吸引游客超过630万人。以旅游激活乡村,用绿色改变贫困,河南新县老区“游”出一条“绿中掘金”新路。
从“靠山吃山”到“敬山如父”
河南新县地处大别山腹地。上世纪一段时期,群众“靠山吃山”,眼盯着几亩山场,过度砍伐,结果山上树少了,群众还是没有富起来。
生态恶化让新县痛定思痛。“‘靠山’不能仅仅‘吃山’,还要‘养山’‘护山’。”新县县委书记吕旅说,“新县没有别的资源,只有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统一起来,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才能真正实现绿色、协调发展。”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乱挖乱建乱伐滥采等生态“四乱”,新县近年来划定县域生态保护红线,先后开展规范土地和建设市场、严格矿产资源开发、打击破坏森林资源、河道采砂治理等综合整治行动。
在治乱基础上,新县又提出“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林如子”的理念,对山场、河流登记建档,对古树名木挂牌保护,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气水土“三净合一”的污染防治攻坚机制,落实“河长制”,探索“山长制”“林长制”,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如今,新县森林覆盖率恢复到76%以上,植被覆盖率超过95%。2018年12月,经生态环境部验收,新县成为河南仅有的两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之一,全县17个乡镇全部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这些变化就像做梦一样”
经过大力整治,到处挖山毁林的风气得到了遏制,生态得到恢复。但如何从绿水青山中掘出金山银山,还是个难题。
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新县提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和健康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2014年开始,新县提出以旅游激活乡村,加快脱贫攻坚,用“美丽”改变贫困。全县不仅高标准编制了涵盖“九镇十八湾”的全域旅游规划,而且建立起“县有旅游委、乡有旅游办、村有管委会”的三级旅游管理体系,以“每年6个1000万元”财政投入机制带动社会资本注入,驱动实施“美丽乡村生态新县”五年行动计划。
短短五年,乡村旅游兴起让许多传统村落焕发生机。周河乡西河湾村2013年只剩下39名留守老人。2014年,致富带头人张思恩从北京返乡成立西河农耕园种养殖合作社,将全村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并以古村原貌保护和慢生活创意为特色,不仅帮助村子脱了贫,而且吸引近400名村民回归。
张孝祥以前在广东打工,儿子在韩国打工,儿媳带着孙子在县城上学,一家人分居三地。作为全村首户农家乐,如今张孝祥的农家小院每年收入一二十万元,儿子也从韩国归来,一家人重新“团聚”。他说,“这些变化就像做梦一样”。
乡村旅游也带动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羚锐集团是当地一家知名的制药企业。2014年起,集团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山茶油产业,动员山区村民改造、优化自家的野生山茶林,为企业提供优质原料。
在企业的带动下,原来不值几个钱的山茶籽,现在卖到每斤12元,一亩油茶每年就可以收入约6000元。当地百姓高兴地说:“一亩油茶百斤油,脱贫致富盖高楼。”
近年来,在乡村游的带动下,新县建成旅游餐馆155家、农家饭庄400余家、民宿体验场所200多个、集农业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园区10余个,发展生态茶园30万亩、油茶22万亩、中药材3万余亩,一幅“绿中掘金”的画卷在新县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