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报的警?”
——“8点50。”
——“什么情况?”
——“嫌疑人在买东西的时候使用了一张假币。”
——“报案人带来了吗?”
——“和我们一起回来了。”
……
鲍志斌是安徽淮南市公安局山南新区分局曹庵派出所所长。一大清早,出警的同事回来了,鲍志斌简单了解一下案情后,便开始了询问。这样的节奏,是基层民警工作的常态。
传 承
公安大院里的娃,如愿以偿当上了人民警察
鲍志斌出生在安徽宣城市的一个警察家庭,爷爷、爸爸、叔叔都在公安一线工作。
小时候,鲍志斌的爸爸在外地工作,他和爷爷、叔叔生活在一起。那时候,他最喜欢茶余饭后听叔叔讲工作时发生的故事。
5岁时,鲍志斌参加了一场特别的追悼会。“那天,追悼会就在刑警大队大厅进行,牺牲的是爸爸的同事、一位姓甘的警察叔叔。我听着父母的介绍,才知道他为救两名落水青年失去了生命。当时我还小,但我知道他是个英雄。”
就这样,一颗种子在鲍志斌心中发了芽。
1999年,鲍志斌父亲所在的宣城市郎溪县发生了水灾,爸爸几个月没有回家。洪水退后,妈妈带着鲍志斌赶去探望。“见面的时候,爸爸又黑又瘦,我都认不出来了。后来在影集里看到爸爸和同事们在船上巡逻指挥的图片,感觉他好神气。”鲍志斌说,“我选择当警察,也是从小耳濡目染的结果。”
警校毕业后,鲍志斌来到了爸爸所在的郎溪县刑警大队实习。元宵节前两天的凌晨,爸爸接到了紧急电话,把熟睡的鲍志斌叫起来就往外冲。路上,他才知道,当地发生了一起重伤害案件,歹徒可能持有枪支。为了避免打草惊蛇,他们决定对嫌疑人进行持续监控。元宵节当天,鲍志斌负责在附近的一所小房子里看监控。在家家户户团圆过节的时候,他和同事捧着3桶泡面,连热水都没有。吃着用凉水泡的方便面,眼中满是万家灯火,他心中感慨万千。“那是我第一次没有在家度过的节日,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警察工作的艰辛,但我不后悔。”
就在这样的磨练中,鲍志斌很快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人民警察。
变 故
“继续萎靡下去,是对社会、工作和家庭的不负责任”
“姓名?职业?家庭住址?复述一下今天早晨的事情经过……”鲍志斌一边询问,一边用右手熟练地拨通了手机,放在左侧肩膀上用头夹住,对电话那头的同事低声说:“上网确认一下身份,如果有必要,做一下人脸比对,她在说谎。”鲍志斌的右手在纸上写写画画,左袖子里,却空空荡荡的。
他失去了左臂。变故发生在2012年4月22日。
那天中午,鲍志斌在办理一起林木盗窃案件。人赃俱获,按照流程,需要对嫌疑人进行传唤并扣押赃物和车辆。当时,现场只有鲍志斌一人拥有该种车辆的驾驶资格。不料,在返回途中,迎面驶过的一辆大货车临时变道,油箱旁边的栏杆直接插进了他的左臂。“就在这里,左侧臂章‘警’字那个位置。”鲍志斌比划着,“当时我的左臂就失去了知觉。”
他最后的印象,是手术室里淡绿色的灯光和医生绿色的手术服。
醒来之后,鲍志斌耳畔是妻子的哭声,眼前却是爸爸慈祥的笑容。“当时我挣扎着摸了摸自己的左臂,发现袖子里空空的。爸爸告诉我,要接受现实。”那个时候,鲍志斌的大儿子才15个月大。
突如其来的灾祸,让鲍志斌系不了鞋带,解不开扣子,穿不了袜子……那一段日子,他过得很烦躁。
“就这样变成废人了?”鲍志斌一直在问自己。
后来,他被评为三级伤残人民警察,领导也多次找他谈心,劝他离开一线,到机关工作。但他拒绝了。
“我当警察不是为了坐办公室,就是要冲在一线,守护平安。继续萎靡下去,是对社会、工作和家庭的不负责任。”就这样,鲍志斌重新振作起来,带着一只胳膊回到了工作岗位。
初 心
“如果有一天确实力不从心了,我会自愿离开”
报警电话响起,马上出警。
一天,两户村民因为一片鱼塘发生了争执,鲍志斌和同事们为了劝解磨破了嘴皮子。
“大娘,他知道自己错了,您是长辈,就别和他一般见识了。”鲍志斌刚同其中一位老人讲完,又转身和面前的中年男子说,“老人家不和你一般见识,不是说你就没事了,该赔偿一定要赔偿,下次再出现这种情况,我就不做调解,直接依法严办了。”那男子一个劲点头:“鲍所,我知道错了,你放心吧,不给你添麻烦。”
2015年下半年,鲍志斌开始担任曹庵镇派出所所长,如今,当地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处理这样的邻里纠纷,也成了他工作的常态。
鲍志斌对记者说:“基层民警的工作就是这样,很繁琐。有时候,群众报警也是一时情绪激动。但这是对我们的信任,所以我们不但要解决警情,还要帮助化解矛盾。”
回到办公室,鲍志斌没有闲着,又查阅起嫌疑人的照片和笔录。他的办公室里,沙发很旧,办公桌也有些年头。最新的,反倒是角落里盛满泡面的纸箱子,还有书柜里那些闪闪发亮的荣誉勋章。
曹庵镇位于合肥和淮南五区交界,治安压力大,最忙的时候,鲍志斌每天夜里两、三点才能休息。派出所里人满为患,民警都不够用。“现在,我还能胜任目前的工作,如果有一天确实力不从心了,我会自愿离开。”鲍志斌说。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21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