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领域的国际合作历来被认为很少涉及政治或国家安全问题。但近来,美国生物医学领域的部分机构“谈华色变”,动辄以莫须有罪名开除华人学者,这种做法正在损害两国正常学术交流和合作。
最新一个例子是美国埃默里大学终身教授李晓江的实验室近日突遭校方关闭。埃默里大学给出的理由是,李晓江“未充分解释来自国外的经费及未充分解释他们在中国研究所和大学的工作范围”;而李晓江的说法是,他在中国的相关工作已获得校方批准,且校方不给任何解释机会就关闭了他的实验室。
就在一个月前,美国知名医学机构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开除了3名华人科研人员,理由是所谓违反保密原则及未披露同外国机构关系。差不多同一时间,美国贝勒医学院等3家机构也被要求调查8名华人科研人员。
华人学者被“针对”并非巧合。曾任职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的胃肠肿瘤专家谢克平2018年被控告“非法持有儿童色情图片”,但这一指控完全失实,最终法庭大陪审团裁定此案“没有证据,不予起诉”。过去几年,还有华人科学家郗小星和陈霞芬等人遭遇间谍冤案。
从法律方面看,遭指控的华人科学家也许能重获清白,但他们的学术声誉已遭受重大打击。
美国华人联合会今年4月发表声明说,美国华人科学家“身处的大环境日益恶化”。今年3月,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学会、美国华裔血液和肿瘤专家协会和华人生物学家学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题为“种族标签伤害科学”的公开信说,华人群体担忧自己被人用有色眼镜看待,甚至被贴上种族标签。
近来美国生物医学领域“排华事件”频发,与美国政府施压密不可分。去年8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弗朗西斯·科林斯致信受其资助的上万家机构,要求它们警惕外国政府对美国的医学研究实施所谓不正当的影响和利用。显然,科林斯对正常的国际科研合作的这种无端揣测,反而会损害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学术交流。
不仅仅是生物医学领域,也不仅仅是在美华人,正常的中美学术交流活动整体上都在受影响,美国政府常用的一个手段就是拒发或拖延发放赴美签证。比如,据媒体报道,去年11月在马里兰大学举办的一场天文学会议上,24名申请参会的中国学者只有6人获得签证;去年12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年会上,约300名中国人因签证问题无法出席。
本月中旬,美国部分国会议员还提出一份法案,其内容是,对所有申请赴美学习或进行学术交流的中国公民,若其研究学科在美国“商业管制清单”中,签证官应征询“安全咨询意见”,即将申请人材料寄回华盛顿,以对申请人进行额外审查。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面对中国科技实力增强以及中美差距逐渐缩小,一些美国政客甚至部分学术界人士心态发生扭曲,华人科学家有时不幸成为被打击对象,正常的学术交流也受到压制。
《科学》杂志前主编布鲁斯·阿尔伯茨等人近日撰文指出,在某些政客的鼓吹下,不公正地诋毁出生在美国以外地区的人,这形成了一种令人忧虑且危险的新公共话语,这种“非我国人”的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签证政策正在阻碍年轻人才来到美国。
英国信息服务企业科睿唯安公司科学信息研究所主任乔纳森·亚当斯对新华社记者表示,竞争与合作并不矛盾。作为科学研究主体的研究机构需要招募各国优秀人才,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参与竞争。
部分美国科研机构“谈华色变”的同时,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特拉华大学等知名大学发文重申欢迎国际学生和学者,认为基于国籍而产生的怀疑会导致可怕的后果。(新华社记者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