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越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杜富国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永远失去了双手双眼。
英雄的一句“让我来”触动人心。在新时代,我们每名战士、党员、青年,究竟应该怎样践行“让我来”?
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响亮答“到”
作为一名军人,“让我来”就是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响亮答 “到”。
1993年和2016年,麻栗坡县猛硐乡村民盘金良两次触雷,前一次炸断右腿,后一次炸断左腿。没有当过农民,很难理解农民对于这片土地的情感;没有到过边疆,很难体会边民对雷区的恨。“我们再也不能让乡亲们去雷场冒险耕种!”大面积扫雷的任务下达后,杜富国和很多战友请战奔赴雷场,他对父亲说:“我能参加这个任务,很光荣。”
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组织M04004号雷场验收移交时,官兵们手拉着手徒步验收雷场。中间就是杜富国。(杨萌 摄)
人民召唤,生死无惧。在和平年代,扫雷工作可以说是在虎口上拔牙,雷间跳舞,轻则受伤,重则失去生命。这群扫雷勇士,放弃岁月静好,撇下个人荣辱,在生死雷场奉献青春与生命。他们明白,这是军人的使命与担当!
以杜富国为代表的扫雷官兵,只是军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缩影。“让我来”三个字在人民子弟兵的身上烙印鲜明,进入了血脉。高原、孤礁、国门、哨卡……只要是祖国的神圣土地,不论多么偏僻和荒凉,总会有军人驻守,他们用足迹和身影践行着保家卫国的使命。
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杜富国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依然会选择从事扫雷工作,我依然会说出那一句‘你退后,让我来!’”
在困难和危险时,敢于站在最前面
党有指令,万死不辞。作为一名党员,怎么践行“让我来”?就是任务干在前,吃苦做在前,奉献舍在前,危险走在前。
在扫雷队有个传统,新同志第一次进雷场,必须由党员干部走在前。他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跟着我的脚印走!”大队长这样教会了中队长,中队长又教会了班长,班长又教会了战士……这样不成文的传统,成为扫雷队每一名党员的自觉。
杜富国向雷场外转运爆炸物(黄巧 摄)
扫雷大队老队长龙泉至今记得队里发展第一批党员时,他问杜富国入党究竟为了什么。杜富国说:“队长,我入了党,就有资格走在前面挑担子、带头干。”杜富国,用“让我来”的行动践行他的入党初心,无论面对雷场上的艰险还是生活中的困难,都把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一句“让我来”,质朴无华,却生动诠释了党员在面对困难危险时应有的姿态。
杜富国心系饱受雷患的边疆群众,立志为人民扫除雷患,这是共产党人的本色和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
奋斗在基层一线的党员,虽然岗位有差异,但和“杜富国们”一样,都在为党的事业而奋斗。哪里最需要、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冲锋身影。在改革进入深水区,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期,更加需要这种“让我来”的担当精神!
用奋斗,绽放美丽的青春
“让我来”,作为青年,就是来担当、来奋斗,挑起时代重任。
“作为一个男儿,到部队当兵,是锻炼自己、为国家尽力的好机会。”2010年12月,19岁的杜富国告别亲人,光荣入伍。2015年,第三次中越边境大面积扫雷行动启动,杜富国申请来到扫雷大队。他在请战书中写道:“当我了解到生活在雷区的村民十年被炸三次的惨痛事件时,我的心难以平静……我感到冥冥中这就是我的使命,一个声音告诉我,我要去扫雷!”
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官兵在老山662.6高地雷场作业期间,一名战士撤出雷场后在雷场警示碑前休息。(黄巧 摄)
这是青年杜富国的担当,也同样是400多名扫雷勇士的担当。这群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的年轻战士,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用实际行动叫响“让我来”,用自己的负重前行,换来岁月静好。
在老山扫雷现场,记者拍摄时试图聚焦一位战士专注的眼神,无意间拍到一只体型有指头大的毒蜂盘旋在他颈部,他却浑然不觉。战士们说,经常被虫蛰蛇咬,早就习惯了。有的战士面对摄像机,立即转身,请记者不要拍他的面孔,因为“怕妈妈在电视上看到我,会哭”。这些“90后”战士,在雷场上绽放美丽的青春。
青春的价值不是用来虚耗,而是用来担当,用来作为。这些青年战士,用行动告诉人们,有担当的青春最美。
2016年,弟弟杜富强跟随哥哥的脚步参军入伍,来到条件艰苦的西藏山南边防。受哥哥的影响,他在单位不甘落后,施压“加餐”,刻苦训练,走上了被称为“魔鬼都不敢走”的巡逻路。
“杜富国给大家立起了标杆,只要祖国和人民有需要,我们人人都可以是‘杜富国’!”刚完成中越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任务的战友们,又接到新的扫雷任务,再次投入到新的战场。
许许多多的青年,为了祖国的需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发作为,担当起时代的重任,给青春的价值赋予最生动、最深刻的注解。(王仁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