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则国家存。”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展入口处,模拟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入口建筑造型的展板上写着这样两行英文。
展厅内,231件(套)阿富汗国宝级文物闪现出各种光泽。黄金王冠、宝石吊坠、青铜塑像、牙刻壁饰、玻璃彩皿……令人目不暇接,其原料、造型、工艺则体现着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等不同时代诸多文明的特征。阿富汗被称为“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在这批国宝身上得到完美体现。
展览总策划、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告诉新华社记者,本次展览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系列活动“亚洲文明联展”的分展,突出学术性是其最大特色。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内,对这批文物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梳理,用700多幅图和上万字的说明阐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让观众更好了解东西方文明在古代阿富汗交流碰撞、交织融合的历史。
2017年3月,这批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珍宝首次亮相中国,最早在故宫博物院展出,展览主题为“浴火重光”,寓意这批国宝历经阿富汗战争和国家动荡等考验后浴火重生、再现光彩。此后至今,这批珍贵文物先后在中国的敦煌、成都、郑州、深圳、长沙等地博物馆“接力”展出,在清华大学已经是第七站。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首席策展人阿伊努丁·赛达喀特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231件(套)馆藏品代表了巴克特里亚王国和贵霜帝国等时期的珍贵文物。2017年,他亲自护送这批藏宝前往故宫博物院。在故宫展出期间,每天有8000多名观众前来参观,领略阿富汗的历史和文化。在欣赏珍宝的同时,观众也为它们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命运和守护者的坚持而唏嘘感佩。
长年战乱中,阿富汗境内众多历史古迹、文明瑰宝毁于一旦,包括2001年遭塔利班炸毁的巴米扬大佛。而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在战火中也遭到严重破坏。为保护文化遗产,博物馆职员拼尽全力,将大批珍贵文物多次藏匿、转移。
在与中国公众见面前,这批阿富汗国宝从2006年起开始世界巡展,辗转法国、意大利、荷兰、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等国的20多家博物馆,以巡展的形式加以保护。2017年6月,在故宫博物院的展览结束后,这批珍宝按原计划将赴美国展出,却传来美方取消展览的消息。如果不能及时为这批国宝找到下一个落脚点,它们可能不得不返回局势尚不稳定的故土,面临各种不测。
关键时刻,中国伸出了援手,这场国际接力变成了国内接力。在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协调下,国内多家文博机构先后接手,用在中国巡展的方式守护这份人类共同的文明记忆。“丝路秘宝”“文明的回响”“耀世遗珍”……各有侧重的展览主题,从不同角度展示了阿富汗灿烂的历史文化,也让更多中国观众欣赏到这些体现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瑰宝。据统计,仅在成都的展出就吸引了约40万观众。
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时,主题确定为“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器服物佩好无疆”出自中国历史典籍《穆天子传》,意为各种器具、服饰、物件、佩饰美轮美奂。
杜鹏飞说,古代阿富汗的开放和包容对当今世界仍有启发,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理念也是契合的。阿富汗文物在多个国家巡展,这也是非常好的文物外交和文化传播事件,有助于世人更好了解一个国家的文明和理念。
赛达喀特说,非常感谢中国政府和民众对阿富汗珍宝展的支持,阿富汗文物在中国巡展是“中阿友谊的象征”。据悉,结束在清华大学的展出后,这批文物还将前往南京、香港等地继续巡展。
历史上,中国也曾饱受战火摧残,文物遭大肆破坏和掠夺。抗战期间,为躲避炮火和敌寇掠夺,大量文物南迁。对于阿富汗国宝的坎坷命运,中国人感同身受。“把展览当作一场国际道义的接力”“用文明的力量守护文明”……巡展期间,中国观众和网民的留言热情洋溢。
“文化在,则国家存。”文化是一个国家共同的精神记忆。期待阿富汗早日迎来久违的和平,让这批珍宝在故土传诵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大叙事。(参与记者:孙萍 新华社记者:陈鑫 邹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