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授课实验室落地。课堂上,老师不仅能应用人工智能教学,学生还可以自己动手设计程序,使得机器人“能听会说、能看会认”。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
智慧社会需要新的教育生态
连续两周,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穆肃都在各个中小学听课,“大概听了十几节课,每个课室都有平板电脑,每一节课都用上智能设备,每一间教室都是智慧教室”,这令她非常震撼。但同时又引发了她的思考:人工智能技术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在她看来,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要在智能技术的支撑下得到满足,也就是基于学生的学习风格、水平定制对应的学习方法,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学习进而培养深度学习的能力。
人工智能为教育变革带来无限可能的同时,也充满了挑战。“当今推动社会转型的颠覆性技术,很可能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促进了传统职业的消亡和新兴职业的诞生,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消亡与新生,而是整个结构形态的一次再造,最终落地在智慧社会。”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绍青说,“智慧社会需要与之适应的教育生态。”
在这个教育生态下有望实现因材施教。郭绍青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新的教育生态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授课,这与班级授课制下“一个模子”铸造人才的体制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