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早上在旁边池塘捞的槐叶萍,你看它的叶子像不像迷你版的槐树叶子呀?”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指着圆形小鱼缸里的浮萍,教孩子辨识水生植物。
“为什么它可以一直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呢?”四岁的欣欣眨巴着眼睛,问道。
“因为它的表面有很多细小的绒毛,可以存储空气,你可以把它按下去,看看会发生什么。”工作人员鼓励欣欣动手尝试。
欣欣白胖的小手攥成拳头,伸出食指把槐叶萍按进水里。槐叶萍的表面立刻出现一层空气膜,拉着叶子,回到水面。欣欣咧开小嘴,笑着拉爸爸妈妈一起尝试,还有模有样地讲解起来,一同享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这是2019北京自然观察节暨第九届“森林与人”大众长走活动中的一幕。公众通过记录竞赛、动植物观察、公园长走等形式,“零距离”接触大自然,了解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自然观察看什么?
“我最不喜欢别人问我研究的动物分布在哪里、数量有多少,因为仅凭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回答出这个问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吕植坦言,“看到这么多人来参加活动,我很高兴。大家一起来回答,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自然观察并不需要长枪短炮,只需要一双眼睛。在天坛,参与自然导赏活动的市民叶先生抬起头来,恰巧看到一只掠过屋檐的雨燕;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参与观察竞赛的选手小张正在给白车轴草拍照;在圆明园,唐女士和孩子捧着一本书,一起学习湿地的功能。
新闻排行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