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酝酿,到2004年《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出版)全部完成出版,四代科学家薪火相传、费时八十余载研究编纂,中国植物从此有了权威全面的“户口簿”。
植物包括的范围很广,其中种子植物(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和蕨类植物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它们涵盖全部粮食、油料、水果、木林纤维、花卉以及绝大多数药用植物和食用蔬菜,是植物中最具经济价值的部分。《中国植物志》包括的范围正是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尽快编写、早日出版,不仅是中国植物学工作者的共同愿望,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国植物志》共计80卷126分册,包含国产及归化的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31141种,分别归属于300多个科的3401个属之中。全书有5000多万字,图版9000余幅,是世界上已出版植物志中种类最丰富的科学著作。
难度巨大的科学工程
植物志既是记载植物“身份”的“户口簿”,又是全面记录植物特征的“信息库”。中国是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中国植物志》不仅详细记载了中国已发现的所有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系统位置、地理分布、海拔高度、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信息,还增加了植物的经济用途、物候期、物种生境、地方名称等更具实用价值的信息,这也注定了植物志编研之路充满艰辛。
编写某个地区的植物志,要对该地区前人的工作进行研究和考证,诸如哪些人曾在此地探索过植物,发表过什么论著,记述过多少种类,发现和发表过多少新属、新种,等等。此外,因为植物没有国界,任何植物都应当有国际通用和承认的拉丁学名,新植物命名则必须遵循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和承认优先权。早在17世纪中期,外国植物采集家就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考察和采集植物标本。因此,编写《中国植物志》,还必须了解浩如烟海的前人论著,查看保藏于世界各国标本馆中的中国植物标本,以便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决定取舍。这是一项重要而繁琐的工作。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要大规模组织科研力量到各个地区,特别是到边远和科研空白地区反复考察和采集植物标本,并在有关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标本馆,以便记录和研究。此外,还要充分了解邻近国家或地区的植物,以便进行对比研究。因此,编写植物志是一项科学性很强、难度很大的工作。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世界上许多国家至今还未能完成植物志的编纂工作。
植物学家心血的凝聚
首先提出编写《中国植物志》并进行开拓性研究的中国学者是胡先骕。他在1919年就亲自到野外调查考察和采集植物标本,在同辈人的共同努力下,采集到近百万份植物标本,开始创建中国人自己的标本馆。1934年,他在中国植物学会第一届年会上,提出编写《中国植物志》的倡议。
与此同时,多位老一辈植物学家开始专科专属的研究,并着手收集必要的基础性科学资料,特别是保藏于国外的有关文献和采自中国的植物标本资料。应当说,如果没有老一辈植物学家从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完成《中国植物志》的编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