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分类逐渐进入强制时代,垃圾分类、垃圾处理、垃圾回收等相关公司遍地开花。对于那些在立足于“互联网+回收”的企业来说,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 随着垃圾分类越来越受重视,有很多相关方试图通过智能化手段来解决垃圾分类问题。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已经出现了好几年,不少城市的社区中都能看到这类机器,但推广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 从理念到行动,各方要对症下药,真正让市民心甘情愿地接受垃圾分类制度所带来的“不方便”,教育和强制缺一不可。要进行引导,并给予适当奖励,这样就能促进市民主动进行垃圾分类。此外,还应该规定相关责任和惩罚措施
垃圾分类逐渐进入强制时代,对于那些在立足于“互联网+回收”的企业来说,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6月6日,住建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要求2019年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20年在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上海成为全国首个强制垃圾分类的城市,上海市民率先开始恶补垃圾分类知识。与此同时,垃圾分类、垃圾处理、垃圾回收等相关公司遍地开花。那么,垃圾回收到底是不是创业风口?用户对智能垃圾回收如何看待?
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代扔垃圾悄然兴起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启动实施,这部“史上最严的垃圾管理条例”拉开了城市强制垃圾分类时代的帷幕。
在条例实施不久后,部分市民便遭遇了“完美错过丢垃圾时间”等问题。
小陈在上海从事外资金融行业,条例正式实施以来,他所在的社区全面实施定时定点扔垃圾的规则。每日早间7点至9点、晚间6点至8点是社区规定的垃圾投放时间,其他时间段,投放垃圾处便会被上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