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客户端9月24日电 沿宁波市地铁2号线一期机场延伸段终点,便是清水浦站;现今这里无疑是一块大热之地,几百米之外,便是通往杭州的明州大桥高架;它毗邻镇海码头和北仑港集装箱码头,距宁波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所不足2公里、宁波新市政府约15分钟车程。众所关注的北欧工业园,便坐落于此。
在中国数量巨多的园区中,北欧工业园注定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是完全由外资投资、外资规划、纯外企入驻的中国第一家外资工业园区;从规划到建成后的10多年里,北欧工业园的发展却呈现出一种“割裂”的格局:一方面园区产值保持着年均10%以上的高速发展,创造着年超过30亿元产值、纳税数亿元的耀眼表现;但一方面,或由于体制、理念、政策、环境等因素及影响,两任经营主角殚精竭虑,却始终腾挪错位,涸辙难解。
挪威人欧佛·罗兰德,是北欧工业园的第一任经营主角。在他的带领下,2002年9月,北欧工业园最终完成注册落地。至2010年,北欧工业园外企入驻达30余家,入住率超过70%,运营营收4000余万元,工业产值近10亿元,纳税近亿元。
北欧工业园开始声名大振并广为人知。作为“对外经济的重要基地和桥头堡、国际产业合作的特色产业园区”,北欧工业园被写进了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园区经营者的穿针引线下,宁波市与挪威斯塔万格市还结成友好姐妹城市;宁波也开始成为了北欧各国政商界名流“打卡”的重要一站,成为地方政府对外招商引资的重要标杆及典范,每年到北欧工业园参观、访问、考察、观摩、交流的中外重要领导及企业家达到了30多批次……
但由于形成园区前期的开拓成本巨大、缺失政商互动及硬软件“氛围”支撑、缺乏政策支持配套,招商运营困难,2011年,北欧工业园亏损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