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70年来,描绘最美奋斗者、讴歌奋斗精神,始终是新中国美术创作的热点。表现奋斗精神的美术作品,更易触发观者对现实的感受,也更能凸显时代主题。在提倡现实主义创作的主旋律中,美术工作者倾情描绘新中国奋斗历程,他们以作品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他们是现实的关怀者,也是历史的书写者。他们有意识地通过艺术语言塑造新中国奋斗者的光辉形象,成就了一批经典之作。
典型形象激扬奋斗精神
艺术需要审美,需要有感人的情怀。一旦将现实纳入艺术,必须找寻其诗意的存在方式。
中国艺术向来讲究诗意,尤其绘画,更强调营造诗的意境,这就易于摆脱对某种风格化语言的依赖,有助于表达现实题材中的人物精神。从上世纪50年代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到表现新时代“中国梦”的主题性创作,无不是从现实出发。如果从图像学角度研究这个时期的中国美术,在主题上可以获得相当大的阐释空间。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书写历史、还原现实,不停留于表象,而是深入到人的精神层面去探究。如果从形象学角度研究这个时期的中国美术,人们便可追问“这一形象是如何被塑造的”、这一形象的审美空间及其存在意义。在有关艺术形象问题的讨论中,关于创作主体对某种文化或社会的想象,可以建构新的认知,解读一个时代的普遍心理。
在新中国70年的美术创作中,可以看到怎样的奋斗者形象?如何理解70年美术创作中的奋斗主题,如何看待不同时期美术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如何阐析日常化现象与崇高精神的关系?
以奋斗为主题,美术创作的表现对象往往定格在社会生产力的主体身上。因为,正是他们的不懈奋斗,才使河山换新颜,国家日益富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在不同时期描绘祖国奋进历程的宣传画中,工农兵人物形象总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50年代到70年代间,工农兵人物形象几乎成为时代奋斗者的文化符号。人物动作、表情、服饰甚至道具,都形成了意指十分明确的形象化语言,表现形式相对稳定,艺术语言也富有时代性。如在塑造新中国工人形象时,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有力的臂膀、标志性的工装以及一往无前的姿态,成为表现工人阶级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语言符号,不断出现在美术作品中。
有些被诗化的形象,打动人心,激发奋进伟力。如50年代初的美术作品中,出现农业机械化运动中的女拖拉机手形象、为祖国建设寻找矿源的勘测队员形象,以及在高炉前炼钢的工人形象等等。这些形象都不特指某个人,而是指代一类奋斗者,给人留下充分想象空间。特别是在典型化创作理论的支持下,这类作品直接反映出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工业化进程中,人们对一种新的社会形象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