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海天间,舰阵如虹,白浪如练。潜艇群、驱逐舰群、护卫舰群、登陆舰群、辅助舰群、航母群破浪驶来,接受统帅习主席检阅。这是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中最为壮观的一幕。
挺进深蓝的壮美航迹,离不开一个仅手掌大小的尖端仪器——激光陀螺。它的诞生,历经20余年艰苦攻关;它的应用,经过40余年漫长跋涉;它的“生命”,和一个人紧紧相连。
他,带领团队在重重艰难险阻中,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制激光陀螺的成功之路,使我国成为全世界第四个能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
他,在临终之际,念念不忘的,仍然是激光陀螺。
他,就是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伯龙。
自主创新,方寸之间铸重器
激光陀螺,是自主导航系统的核心部件,被誉为现代高精度武器的“火眼金睛”。因为集成众多尖端科技,这个方寸大小的仪器极难研制。1971年,当钱学森将两张写着激光陀螺大致原理的纸交给学校时,中国在该研究上已两次受挫。
要依据纸上描述造出实物,无异于让一个从未见过火箭的人去设计登月火箭。这两页纸所代表的难度,堪称世界级“密码”。谁是那个能破解钱学森“密码”的人?他就是高伯龙!
数理功底极其深厚的高伯龙,通过大量计算,反推出激光陀螺的若干关键理论认识和结论,提出了我国独有、完全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借鉴的四频差动陀螺研制方案。同年,在全国激光陀螺学术交流会上,进入该领域不到一年的高伯龙一鸣惊人——依照我国目前的工艺水平,如果继续仿制美国,想在十年内有所突破都不可能,只有四频差动陀螺因为降低了工艺难度,最有可能实现!此言一出,四下哗然,一个“新人”,凭什么口出狂言?但高伯龙用扎实的理论和计算说服了与会的众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