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克拉玛依油田、大庆油田等一批大型油田成功开发,为国家建设解了燃眉之急,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的面貌。
克拉玛依 戈壁黑金
本报记者 李亚楠
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按照“油在西北”的传统观念和掌握的有限资料,新疆石油工业被寄予厚望。1955年,第六次全国石油勘探会议做出挺进黑油山、钻探一号井的决定。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宣告发现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一号井的发现是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58年,克拉玛依油田进入正式开发阶段,各民族石油工人在“没水没草”的戈壁滩上忘我奉献。1958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克拉玛依市。1959年,克拉玛依油田的原油产量成为全国之最,是大庆油田发现之前全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
亲历者说
张福善:95岁,原新疆石油管理局独山子井架安装部工人,曾带队安装一号井井架。
克拉玛依有那么多美丽的地方,但张福善老人唯独钟情一号井。
1955年3月2日,被大雪覆盖的戈壁滩上,一辆嘎斯车从独山子出发,艰难地向着黑油山方向行进。那是张福善带领的7人井架安装小分队,正去往160多公里外的黑油山,为安装第一座井架做先期准备工作。时隔60余年,他仍然记得另外6个人的名字:苟玉林、安德烈、沙因、苏莱曼、卡德尔、阿不力孜。
一路上,7级西北风加漫天大雪,逼向敞篷卡车上的人们。“我们穿着毡筒、老羊皮袄子,蜷缩着挤在车厢的一角。谁都不说话,除了怒吼的风雪声还是风雪声。哭声打破了沉寂,一个年纪小的同事冻得哭出了声。”张福善说。
就这样颠簸着,一行人到了黑油山。到住处一看,心更凉了。“就一个小土屋和一个梭梭柴地窝子,我和苟玉林住地窝子,剩下5人住小土屋。”
张福善和苟玉林用随身带来的一块毛毡把门堵住便睡下了,第二天早晨却怎么也推不开门。原来是积雪把门堵死了。外面的人将积雪扒开,才硬把他俩拉了出去。
吃完早饭,张福善和队友们出门找井位。雪太厚,前期勘探的人留下的标记早已没了踪影,几个人在茫茫雪地和梭梭林里穿梭着。
傍晚5点多,张福善和队友们终于找到了一号井井位。卸材料,平整井场,安装井架的准备工作一点点展开。“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里,一天三顿雪水、干馕和方块砂糖,最开心的就是偶尔晚上能吃上一顿热乎乎的汤面条。”张福善说。
张福善一行孤军奋战近两个月后,1955年4月下旬,一号井井架终于安装完毕,他们准备返回独山子。但安装好的井架和材料需要人留守看护,沙因主动请缨留了下来。4月29日,将所有干馕和剩下的半袋面粉留给沙因后,张福善和其他5人搭车返回独山子。
一个人留在茫茫戈壁滩,光有胆量和勇气是不够的。张福善再次返回黑油山时已是20多天后。这段日子,沙因为了躲避狼和野猪,夜晚只好爬到高高的井架上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