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负面教训让村民反思,懂得村衰的原因,以免重蹈覆辙,从而少走弯路,让丹村长盛不衰,造福子孙后代……”翻开《丹村志》,开篇便道出了丹村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这个位于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尖峰岭下的古老村落,一度成为海南有名的“吸毒村”“问题村”。
如今,走进“新”丹村,一块写有“文化兴村”“红色传承”的石碑矗立在村口,一排排独栋小楼映入眼帘,呈现出一幅幅新农村的美丽画卷。丹村曾获得“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乡村”等6个国家级荣誉称号。
昔日的“吸毒村”如何实现“书香村”“文明村”的蝶变?近日,记者走进丹村进行实地体验采访。
沉沦
踏入老丹村,目光触及的一座座老宅,在酸梅树的掩映下愈发显得古朴。这是一个有着500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村里曾有28位烈士为革命捐躯。走在村道上,记者注意到,陈旧凋敝的围墙上,“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禁毒宣传标语依稀可见。在一处老宅的墙面上,“某某吸毒死了”几个涂鸦大字若隐若现,让人联想到这里曾被“毒害”甚深。
“毒品蔓延、抢劫盗窃等治安问题多发,外地司机一度不敢进村,连外地姑娘也不愿嫁进来……”在丹村当了30多年村干部的石献奇回忆称,就这样,一个有着百年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的村庄,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沉沦。
当时,由于交通不便,村里闭塞落后,村里年轻人无所事事,部分村民开始外出打工,他们中的一些人染上毒瘾,并将毒品带回村里。
石献奇表示,在那个年代,大家都知道白粉就是毒品,但不知道毒品具体有什么危害,以为和抽烟差不多。家里有吸毒的孩子,当村干部善意提醒时,家长还不高兴,生怕损坏孩子名誉,认为“孩子没有吸毒,就是在吸烟”。
据了解,1993年至2002年,是丹村吸毒情况最严重时期。在此期间,全村吸毒人员明显增多,到2002年全村吸毒人员超70人。提起丹村的这段往事,今年72岁的原乐东县中学化学老师石璜摇摇头说:“在毒品影响下,村里盗窃成灾,一些人家晚上甚至要和猪牛羊家畜一起睡。抽水用的水泵丢失,也成为常态。”
随着村里吸毒仔越来越多,丹村逐渐“失控”,成为远近闻名的“吸毒村”,外地姑娘不愿嫁进来。用老丹村人的话说,“以前外出说自己是丹村人,都会没面子”。
救赎
眼见毒情形势越来越严重,一些村民纷纷向村委会反映,要求遏制吸毒现象。一些家庭开始主动将吸毒的家人送去戒毒所戒毒。
“看着自己的家乡沦为全县毒品形势最严峻地方,我的心很痛……”2004年,在海口做生意的丹村人谢上强打算返乡,想要改变这种“失控”局面。就在同年,谢上强成功当选为丹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为了回应村民的期待,这位身高1.8米的大汉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禁毒。
谢上强回忆称,刚开始,他和村班子成员首先张贴宣传标语,争取赢得村民的理解和信任,然后挨家挨户对涉毒青年造册登记,并联系当地派出所采取强制戒毒举措。
“最多的一次,我们一夜抓了18个吸毒仔。”谢上强告诉记者,尽管遭到一些吸毒仔威胁,还遭到很多家长百般阻挠,但他和村两委班子仍坚持3年多,村里的吸毒人员要么被送进戒毒所,要么外出打工不敢回村。直到这时,自我救赎才刚刚开始。在谢上强看来,根除毒品滋生的土壤还是要依靠文化和教育,丹村提出“教育兴村”“文化兴村”的口号。
2010年,谢上强带领班子成员四处寻找从村里走出的乡贤和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74岁的画家王炬光、高校退休教授王建光、退休教师石璜等都被谢上强和村班子成员的真诚打动,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助力,于2010年年底成立丹村教育基金会,奖励考到海口的高中生和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大学生。
让谢上强感到骄傲的是,从2004年至今,丹村走出了400多位大学生。从1977年算起,全村共有800多人考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