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营销时代,效果广告的兴起,让一些品牌终于看明白了:自己投在营销上的钱到底花在了哪?带来了多少销售转化?这也让品效合一成为年度最火话题之一,许多品牌都想着实现品效合一,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陷入了误区。
误区一:紧追红利营销手段
2020年,直播带货可谓是席卷营销圈,一场直播带货过亿的销量更是让品牌们看到了营销效果的良好转化,从头部品牌宝洁星巴克到刚起步的新晋品牌,纷纷加入直播带货阵容。
然而,乘兴而来,失望而去的品牌,其实是占据大多数的。拥有30年历史的某家具品牌,直播间观众人数为近10万人,下单数仅有14人;某知名电器品牌直播30场,优惠券只卖出1.77元;某知名家具商的定金膨胀券,直播30场却只卖出0.43元。
这样的直播翻车案例数不胜数,能够借助直播成功转化的品牌永远都是别人家的。这也就意味着,很多红利的营销手段都很好,但未必是对你有用的,一定要想清楚该营销策略是否与自身品牌有关联,能够给品牌带来的利益点。
营销是战术,品牌是战略,战术打法符合战略指导,才能够实现其价值。真正的品效合一是品牌长期依托消费者心智形成的,品牌要做的是让消费者看到营销内容后的行动力,并把消费主动权交给消费者,在需要时可以随时购买。
误区二:品牌和产品在营销过程中是对立的
很多品牌在做营销传播时,要么讲品牌、要么做产品。但是营销的过程必须有产品,而在品牌传播认知中最忌讳的是提到产品。这种对关系的误解,体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就是僵化版的“情感营销”。
为了让消费者和品牌产生情感共鸣,认同品牌的理念,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自动放弃产品植入,第一要务就是:催泪。但是,对于一个成熟品牌来说,产品是消费者接触品牌的第一关,是能够让消费者产生认知的直接因素,如果没有很强的消费者认知,那么品牌在实现效果转化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大的瓶颈,获客成本也会大大增大。
所以,在传播过程中是不能脱离产品讲品牌,也不能脱离品牌讲产品。
?误区三:执着于短期销量,而忽略品牌的长期效果
当大家都在热议“品效合一”之时,很多品牌并未真正参透品效的真正价值,很多品牌认为短期销量提升就是实现了品效合一。其实,真正“效”的转化应该是实现品牌的长期塑造,为品牌价值服务。当然,在这个“追求品牌长期塑造”的过程中,也能够顺带赚的盆满钵满。
由此可见,通过“品”的宣传,立马能够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实现“效”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品”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效”也不仅仅是狭隘的“销售转化”,还有口碑、文化、价值的长期输出,成功占领消费者心智,这个效果需要长期的时间才能达成。
因此,那些为了追求短期的销量转化,而在品牌传播过程中加个链接或者二维码,让消费者点击就可以直接购买的行为,是无法真正实现“品效合一”的。
总而言之,品效合一不是一个投放小闭环,而是整个品牌建设的大闭环。“品”是利益驱动,是“效”的原因,品牌只有让用户的需求得到了解决,他们才会产生“效”,来促进品牌建设。